打造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宁波模式”

选择字体:[ - - ] 来源: 中国建设信息化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4:08 访问量: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浙江省宁波市在原有智慧城管平台基础上,找准数字化改革“浙里城事共治”(省城运平台)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契合点,以“安全、干净、有序、便捷、满意”为目标,通过共享、整合、优化、拓展等手段,打造宁波市城乡一体化服务监管执法应用系统,建设“1+6+N”集成应用体系,实现城市运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创新城乡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

1. 高位监管机制

按照构建全市“大城管”工作格局要求,成立宁波市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组长,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和运行,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履行宁波市城乡一体化服务监管执法平台运行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职能。

2. 协同运行机制

以原宁波市智慧城管平台运行为基础,充分融合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体化运行模式,按照“一网统管整体智治”要求,架构市、12 个区(县)、156个街道(乡镇)三级平台,延伸到2000余个村社、3000余个网格的五级联动,组建协同体系,市级协同单位50余家,区级470余家,发布《宁波市智慧城管事部件分类标准与立结案规范》,规范207类城市管理事部件,汇聚部件数据245万件,覆盖面积1357平方公里,实现城市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3. 巡查队伍体系

在市级层面,首创整合智慧城管与环卫行业两支第三方检查队伍。巡查范围从 677.55 平方千米拓展至建成区全域,检查时间从单一日间班增加夜巡时间,检查方式从单一人工采集,增加视频监控、智能管控、智能车巡、无人机采集等技术手段,有效扩展队伍职能及巡查方式。在区(县市)层面,逐步推进采集员与基层治理网格员、乡镇执法队员融合,实现专、兼职模式组合,不断拓展队伍规模,推进基层巡查专业化、智能化,落实执法办案清单化、扁平化。全市采集员数量达到 2200 余人,有效加速街面队伍一体化巡查探索。全市月均采集19 万余件,以“举手之劳”加大对单车倒伏等轻微问题处置,极大缓解责任单位处置压力。

二、强化城乡一体化实体运行

1. 重塑处置闭环机制

统一归口城市运行问题受理渠道,深化闭环处置流程,实行“绿、黄、红”三色提醒,实现平台过程监督可评价、流转处置可视化、结果销号可追溯。通过持续更新城市运行管理事部件分类标准与立结案规范,依托“马路办公”“专家智库”“现场会商”“管线分片包干”“认领兜底”“代整治”等运行机制,强化安全隐患快速消除、无主问题有效破冰、积存案件持续清零。平台网格覆盖面积从初期 137.6 平方公里增至 1357 平方公里,窨井盖等平台入库城市部件从初期 88.9 万增至 245 余万件,事部件分类从初期 184 类增至 207 类,并按道路等级细化为四类,实施级差化管理,平台案件处置率长期保持 99% 以上高位。

2. 科技助力重大保障

围绕“迎亚运”“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文明城市创建”等重大活动,以主要场馆、交通枢纽、通行线路、入住酒店和重要商圈为重点,对城市管理问题开展督查,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完成。加大对散落垃圾、倒伏单车、未关闭箱体等轻微问题的简易处置,极大缓解了责任单位的处置压力。同时,创新巡查方式,在人巡的基础上,增加智能视频车对高架、高速及其周边区域问题采集,提高案件质量和巡查效率,以数字化助力环境保障提升工作的落细、落实。

3. 评价考核机制

结合“行走甬城 马路办公”常态行动,按照“日监管”“月通报”“年评价”,对全市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垃圾分类、街面秩序、市容环境等城市管理重点行业,实行排名晾晒,“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发挥督办导向作用。同时依托领导小组对12 个区(县)和涉及城市管理的 28 家市直单位和市级 12 家主要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考核评价,运用“基础建设、平台运行、主动发现率、及时解决率、解决率、公众满意率”等指标,每月对办件情况进行评价排名,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评价结果,并纳入市对区城市管理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政府部门考核应用。

三、强化城乡一体化运行平台建设

1. 搭建“1+6+N”集成应用框架体系

建立全大市统一平台,构建“1+6+N”集成应用框架。向上贯通国家级、省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向下辐射区(县)街道(乡镇)。横向覆盖综合执法、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垃圾分类、公用事业等城市管理六大行业系统。按照“一级建设,多级使用”原则,依托互联网、政务网等网络系统和数据通道,以“浙政钉”和“浙里办”两个入口,分别构建联动治理端和公众服务端集成应用。从城市运行管理难点、堵点入手,以小切口,扩展 N+ 应用场景,推进市、区(县)、街(镇)一体化使用。

2. 建立数据基础底座

汇聚各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建立城市基础数据、运行数据、行业数据、服务数据、综合评价数据等数据资源。同时依托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公共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共享互联,以技术变革打破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壁垒。协同公安、住建、交通、生态、应急、自规、水利等 20 余个部门,覆盖综合执法、城乡环境、市政公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卫生健康等领域,加强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应用。如 :甬城泊车应用场景将跨系统数据进行有机结合,集成网约车出租车监管系统、公交智能化系统,利用城市拥堵指数、公共交通服务、交通违法行为等共享数据,帮助人们避免拥堵区域,提高交通流畅度。目前数据底仓汇聚数据 8.47TB,构建 1350 余张表,数据条数以亿级规模持续增长。

3. 拓展五大指数模型

以“安全、干净、有序、便捷、满意”为目标,明确五大评价因子,梳理 5 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和 285 余个三(四)级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控制,构建各评价因子指标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将模型结果应用于自然灾害、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街面秩序等方面,进行全景式扫描,动态监测运行状态和全息感知,实现对城乡一体化运行状态的全方位监控。

4. 搭建一网感知体系

建设全行业统一物联感知平台,投入桥梁、灯杆等市政设施感知设备、土壤墒情检测等园林绿化设备、温湿度传感器臭气感测等市容环卫设备、压力检测、燃气报警器等公用事业设备等 7700 余组,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绿化景观等城市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统筹视频规划建设,对易发、高发问题区域,实施“共建 + 共享”视频聚合,注重“人防 + 技防”紧密结合,实行“监测 + 预警”双线并进,自建视频 1 万余路,共享公安等部门视频 21 万余路,覆盖全大市的范围,其中智能分析视频 2000 余路,实现占道经营、无证游商等 20 余类城市管理问题智能采集,准确率接近 90%,全年通过视频采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超过 3.4 万余件。

四、拓展城乡一体化场景应用

1. 探索一体化生命周期管理

为全面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结合行业管理要求,搭建城市生命线系统,构建以燃气安全、桥梁安全、道路安全、隧道安全、照明安全等为重点的安全分析模型,通过整合安全基础设施监测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城市运行风险监测体系,包括燃气、桥梁、道路塌陷等,利用安全监管平台开展日常监管、实时监测、预警研判、联动处置等工作,实现“设施一图览、监测一网通、风险一图辩”。

全面梳理城市运行安全场景,以燃气安全和桥梁安全专题场景为例,从燃气全生命周期维度出发,建立燃气行业基础数据库,囊括行业基础信息管理、安全与服务管理、动态监测管理等板块为一体的流程化监督管理应用,归集燃气经营企业、燃气场站以及关键点动态监测数据,实现燃气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搭建桥梁安全专题场景,对全市重点桥梁关键结构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对桥梁运行安全进行全方位监管。布设 19 类监测项传感器,通过桥梁三维模型展示传感器布点及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数字赋能,呈现全市桥梁安全监管新格局。

2. 探索科技为民服务方面

一是推行智慧停车管理,通过甬城泊车系统,整合接入全市停车资源,完善场库经营监管闭环流程,打造典型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实现停车诱导、便捷支付和执法取证“三合一”,道路泊位不缴费实现 100% 非现场取证。目前已接入道路泊位 4 万个、停车场 34 万个,注册用户超 360 万。

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服务终端——甬城管家应用,依托浙里办技术架构,打造对外服务的公众交互平台,可及时了解城市管理信息,发布“我来管事”“案件查询”“便民服务”等功能,市民通过甬城管家即可对身边的市容环卫、公共设施、公厕管理 207 个小类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上报,平台受理成功后,案件通过指挥协调系统进行统一派遣、处置、核查和结案。甬城管家便民服务模块还提供办理燃气预约报装、一键寻厕、公园查询等内容。

三是提升垃圾分类品质,围绕“信息可溯、作业可视、风险隐患可控”的工作理念,通过垃圾投放、垃圾车辆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实时监控,提高源头垃圾分类质量,降低监管成本,提升垃圾循环经济价值。对接 2000+ 个小区,210 个党政机关主体,642 所学校,104 个农贸市场以及企事业单位,实现“垃圾精准分类、业务全程监管、数据准确分析、预警实时报警、数据安全可靠”的监管目标。

3. 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

推行建筑渣土治理,打造源头审批、工地监管、运输路线等“两点一线”全方位数字化治理模式,发现问题自动推送,生成保存证据链。全市登记工程项目 800 多个、处置场地 300 多个、运输企业 400 多家、车辆约 6000 余辆,实现基础数据全覆盖,数字化建设成果写入《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被评为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4. 探索大综合一体化执法

全面推广 PDA 移动执法终端应用,以协同指挥、处罚办案、执法检查、勤务管理、数据查询等五大应用场景为主干,利用“快捷执法”“掌上办案”等功能,有效解决现场执法难、执法慢问题,提升执法效率,原本需 3 天以上才能办结的简易程序案件压缩至 10 分钟以内,简易程序案件 PDA 办理率达 100%,运用PDA 处置执法案件已成为一线执法队员的共识。

在下步工作中,宁波将持续以数字化改革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牵引,对标“两个先行”,突出科技创新,注重机制重塑,加速体系架构、平台数据、重大应用、标准制度与监管执法全面贯通,持续探索“一网统管”“一体联动”,使之成为撬动城市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和法治化的支点,全力打造精准精细、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共同体,探索高品质城市“宁波绣法”,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做出积极贡献。


摘自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年第1期 作者 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